X
X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图片 >
中美科学家揭示三叠纪昆虫特异飞行模式

  南京5月24日电 (杨颜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4日发布消息,该所与美国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技术,从美国三叠纪昆虫标本中发现直翅目昆虫存在一种特殊的翅痣结构,揭示了昆虫的一种全新飞行模式。

  科研人员介绍,获得飞行功能是动物界将生存空间拓展到三维空间的标志性事件。昆虫在演化历史中发展出多种类型的飞行模式,其中蝗虫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可以在数千公里的大陆内迁移。

  然而,包括现生蝗虫在内的的蝗亚目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极大争议。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方艳工程师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肖书海教授团队以及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了这项全新研究。

  本次研究发现,直翅目短脉螽科昆虫的前翅存在一种特异翅痣结构,这种结构在现生直翅目的昆虫中并不存在。然而,已经绝灭的短脉螽科昆虫虽然翅膀的外形与现生直翅目相似,却具有可以飞行的特异翅痣结构。

  科研人员介绍,这种翅痣结构通常认为用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与现生的蜻蜓类、蜂类不同,短脉螽科昆虫的翅痣区不仅仅是角质加厚,而且存在较多明显的横脉组合,这种带横脉组合的翅痣类型通常被认为是翅痣的原始类型。

  据了解,虽然短脉螽科昆虫为中生代一种全球广布类型,有非常久的研究历史,然而,关于该科昆虫的生态习性讨论仍然十分缺乏,本研究为短脉螽科昆虫的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实证。(完)

2018-05-26 08:00   来源 : 查看原图
上一图集
下一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