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坚强领导是决定性因素

  党的坚强领导是决定性因素

  编者按

  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整整40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持续推进、发展壮大的40年。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何以“能”呢?其中又有哪些因素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呢?从今天起刊发一组文章,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决定性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还曾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40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坚持不懈、笃定前行、开拓进取,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探索走向成熟。

  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当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它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意味着共产党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方向是永远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组织保证;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党就会失去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开辟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7年,总的来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在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中砥砺前行,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进。实践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改旗、不易帜,开拓前行、永不停歇,是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前提。

  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它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引下,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原则,主要包括: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既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又有效克服了私有制条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弊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分配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相比,虽然在发展途径和方法手段上有所不同,但在基本性质和终极目标指向上是一致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是最初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此后更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都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辉煌成就,关键在于有一个重要法宝——党的坚强领导。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依然将党的领导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制胜法宝,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40年增长224倍,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一举跃升到如今的第2位,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都是同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分不开的。

  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关键。历史永不停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将谱写新的华章。党的十九大鲜明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郑重规划了未来发展蓝图,即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这并不说明未来的发展将会一帆风顺,相反,更加艰难和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虽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今后还要跋山涉水。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党的坚强领导依然是关键,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锻造好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才能夺取伟大事业新胜利,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过去“能”,而且继续“能”、永远“能”。

  (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

姚巧华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